1. 随笔

先信仰,再决定信仰什么

三十年前读大一时,有位叫亚庆的上海同学,谈到大学四年的理想时说:大学期间,争取入党,实在不行,民主党派也行。哄堂大笑后说:那你这不是毫无信仰吗?亚庆说:不,我是先信仰,再决定信仰什么。


先信仰,再决定信仰什么… …


在阿姆斯特丹街头,和荷兰最著名的区块链人之一保罗闲聊:阿姆斯特丹如此美丽,外星人攻击地球时为什么总先攻击洛杉矶好莱坞,纽约曼哈顿,巴黎东京,为什么不先阿姆斯特丹,圣保罗,金沙萨,或者中国最著名的大城市铁岭呢?保罗说:对的,为什么不先攻击蚂蚁?


先攻击,再决定攻击什么… …


有一次我拿出副比特币扑克牌,问一位人类学博士克莱恩:除了Satoshi和V神大小王外,你还认识谁?克莱恩说:都不认识。我问:难道你连笑来老师和东叔也不认识?克莱恩说:按人类学常识,很显然美国人是全世界最容易被认识也被认可的,包括犹太人,中国人,德国人,以及我们黑人统统不管用。


先美国,再美国的什么… …


先决定方向,再决定方向的细节是从质疑到信仰的一个过程,这种开始相信的过程可能一方面导致盲信,迷信,另一方面也容易节省相信成本。


比如我们相信明星广告,即使很明显明星对广告产品其实也可能一窍不通完全外行。我们相信父母,即时父母可能对宗教信仰完全没有问完“十万个为什么”。但一旦盲信,迷信,或开始相信的带路人,引路人迷路了,那么信仰有可能崩塌。


比如V神常常迷路,是我开始不大信任ETH的原因之一。比如中本聪消失,是“耶稣必须死并且重生”的相同逻辑。


我并不是不信任V神,恰恰相反,V神非常值得信任,但每个人都常常会迷路的原因是毕竟我们天神攻击地球时,都是先攻击拍电影描述我们的洛杉矶好莱坞,给钱我们用的纽约曼哈顿华尔街。


V神多次迷路,比如选择增发;选择TPS,选择VDF;选择基于哈希签名。


一个不增发的数字货币追求TPS是矛盾的,一个增发的数字货币追求TPS是不矛盾的,但凡追求TPS显然是错误的原因是因为所有的transaction都建立在签名长度上,这也是“抗量子十条”标准中,放在第一位的是“400字节以下的签名”。


一个不增发的数字货币,如果信仰形成强大社群共识的话,一般该数字货币几乎都是增值的,一个增值的数字货币,社群是很难去用于支付的,在目前情况下的一秒7次应该已经足够。


也因签名长度的问题,所有数字货币不可能用于微支付,因为签名不可能无限小而至少是70字节。


所以从我最讨厌的著名的“区块链不可能三角”概念而言,所谓效率是不值得谈的一件伪概念命题。


所以从长期而言,我不看好ETH,而看好V神。


大众绝大部分要么轻信,盲信,要么一直怀疑,犹疑。很少会有先信仰,再决定信仰细节。